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离退休干部局  >  《老干部园地》期刊  >  2020年  >  2020年第05期

我的抗美援朝回忆

日期:2020-11-25 作者:陈德毅 来源:离退休干部局 【字号: 打印本页
  

我的抗美援朝回忆

/陈德毅

  1950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不到一个月,正在读军校的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投笔从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青年时期陈德毅

  毕业后,我和战友曹明正、范应德被分到正在金城前线酣战的原二野主力、中国人民志愿军1235师直属营,任连文化教员。那个时期连队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作为文化教员,重要的职责是教官兵识字读书学知识,提高战士文化素养。但战时无文可教,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协助正副政治指导员做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那个时期,我们这一批从军的大中院校学生,通通被称为知识分子。从今天看来,我们这些仅上过中学的学生兵,距真正的知识分子还有十万八千里,但正是我们这批稚气未脱、戴着很不合身“帽子”的同学们,在战场上都表现了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展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果敢勇气。

  抗美援朝战争,无论从规模、持续时间,还是从激烈程度、伤亡数量,都是继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一次区域性战争。作为那场战争的幸存者,不管怎么样,我是幸运的,在70年后的今天,我得到了这份光荣的奖章。

  我们所上的军校,原名是二野军大三分校四总队。重庆解放后,驻地为12军防区的合川(现重庆市合川区)。1950年底至1951年初,12军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二野军大也随之撤销。我们改名为12军随营学校,坚持在野战条件下教学,完成了最后一期教学任务。

  1991年,承担处理原二野遗留事务的原成都军区,补发给我的二野军大政治系毕业证书,给我的军校生活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这个句号,是人生旅程中光环一样的节点。带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使命跨进军校,毕业后又直接奔赴战场,敢于去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到牙齿的敌军较量,这本身就是无上荣光。这个句号、这份荣光,也应该属于70年前在保家卫国中,英勇献身的范应德同学,属于当年和我一块,中断学业、投笔从戎的颜绍益、王星原、曹明正、刘秀群、陈安虎、周乐君和我不认识不知名的原江北一中的所有同学。

  在纪念范应德同学为国捐躯之际,应该说说在那场战争中活下来的同学曹明正,也是受人崇敬的英雄。范应德牺牲后,我很快接通了师侦察连的电话,询问曹明正现状如何?对方回答:“曹教员去班排了,与侦察兵们在一起。临战前,他总是挎着一支冲锋枪,全副武装,随时准备出击,跟侦察兵没有两样。”我没有直接联系到曹正明,从话务员的口中,想象到他待命上阵的姿态。

抗美援朝战场合影,后排右二为陈德毅

  侦察连的侦察兵,是从全师步兵连中选的最优秀的战士,很多原就是身经百战的班长,战斗中个个都是勇猛坚定的小老虎。在金城前线防御作战中,他们不是被派到敌后去,摸清敌人的纵深配置,破坏敌人的通信联络和桥梁道路,就是巡逻设伏在敌我阵地间真空地带,抓捕俘虏,了解对面敌情。一般情况下,夜间、小兵群、遭遇战、速战速决,是他们主要的作战样式。

  19513月发起的第5次战役,是我军一次性投入数个军的大兵团作战,意图通过大纵深、大穿插、大包围,消灭敌人一两个师,战斗极为残酷和艰难。尤其是35师,直接从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没有休整,一接敌就遇上强敌美军(印象中是敌王牌之一的美24师),作战难度更大。

  战役后期,我军后勤支援不足,几近弹尽粮绝,处于危险境地。转移中,我们是两条腿走,敌人是4个轮子追。据说,我的同学陈安虎就是在沿着公路转移时,被突然追上来的敌装甲车俘虏。后来与陈安虎共事的梁冥宪告诉我,第5次战役打响后,师教导队无暇教学,临时编入师后勤部,向前方运送弹药。当时陈安虎还背着两发炮弹,趁夜转移。

  在转移中有两种路可走,一种是向北爬山。当时我军东西南三面临敌,都有敌人探照灯照射,只有北方黢黑一方,但山上几乎无路,爬山很累,转移速度很慢。另一种路是沿公路走,平坦省力,后撤速度较快,但机械化的敌人很快能追上,很不安全。陈安虎背着两发炮弹,想省点儿力气,选择走公路,但他们低估了敌人的追击速度。当陈安虎背靠山坡短暂休息时,敌人的装甲车冲上来了。他以最大的力气和最快的速度起身往山上爬,但已来不及了。

  陈安虎在美军战俘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团结被俘战士与敌人作斗争,带领狱中志愿军成立了青年团地下支部。停战谈判进行到交换战俘阶段,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白热化,在选择去向问题上,陈安虎坚决要求回到祖国,美军和叛徒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面对诱惑和死亡威胁,他不为所动。穷凶极恶的叛徒强行把陈安虎按倒,在他四肢刺上了黑字反动标语,并放出狠话:“谁还敢提返回中国,就照此办理!”

  叛徒们以为,在他身上刺上一辈子都洗不掉、抹不去的反动标语后,他就会就范。但叛徒打错了算盘,陈安虎把旗帜举得更高,喊声更大,更坚决,把生死置之度外。在他的坚持下,停战后他如愿以偿返回到了祖国。这就是陈安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另类英雄!

  1953年夏,闻听运送志愿军的列车要经过离部队驻地不远的永兴车站。我特地请假,一大早就步行到车站,站在附近一个小山坡上,坐等列车开过,期望能见到陈安虎这位英雄战友。列车在小站未停,但路过我脚下时,速度很慢,车上一个个身穿白色衣裤战友的面孔,看得很清楚,我看到了陈安虎!没有失望,倒有一种莫名的满足。这是一位在另一战场上与叛徒和美军管俘人员进行了坚决斗争的英雄,他冒着生命危险,回到他热爱的祖国!

  陈安虎在人生关键节点,毅然放弃继续上学读书的大好时机,投笔从戎,走向战场,励志报国,被俘后始终立场坚定、热爱祖国,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陈安虎后来遭遇了一些的不公、受到了不少委屈,但终归掩盖不了他的功绩,上世纪80年代初,陈安虎终于得到公正的评判,后任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幼儿园的园长。

  我不能忘记范应德、曹明正和陈安虎三位英雄同学。他们在那场大战中的坚定、坚决和坚韧,他们的优秀品质,在我的性格形成中,起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这几位英雄的同学,在那场大战中的英雄行为,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作者系农民日报社退休干部